9月16日,在同济大学四平校区逸夫楼二楼报告厅内,人文学院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张炜和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思和教授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与写作的精彩对谈。
人文学院刘日明院长、李建昌书记,以及两百余位师生全程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江波副校长在致辞中,追忆了同济的历史,追溯了同济人文学科的渊源。他强调同济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亟需人文学科的支撑,并表示张炜先生和陈思和教授的对谈将有力地促进同济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谈一开始,陈思和教授首先将大家的记忆拉回到去年秋天的同济三人谈的譬喻,当时他以“山”喻贾平凹先生,而今他欲以“海”喻张炜先生。在思和教授眼中,张炜的著作量是超人的,他创作的才华、才情本身就是一片大海。更重要的是,张炜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大海一样广阔的文学世界。思和教授一下就切入正题,请张炜本人告知是怎么持守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学写作,为我们当代贡献这么丰富的一个海洋般的文学世界。
张炜先生接过话题,说起自己从1973年开始的写作,是源自生命内部的渴望——渴望诉说,渴望文字,完全是一种生命的需要,是极为纯粹的,是对文学的热爱。然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却给作家们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压迫感。因而,他明确表示,写作者必须非常专注!同时他还特别提到写作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传播与写作的关系。
陈思和教授极为感慨地说道:是啊,八十年代给每个写作者的机会是公平的,可是由于大多数人禁不住其他诱惑,动摇了、转向了。接着,他从文学史的高度梳理分析了各个年代的写作者情况,得出这样的结论:莫言、贾平凹、张炜、王安忆等少数不到十位的80年代作家,在四十年改革开放中一以贯之,战胜内心诱惑,能够持守与专注,才有了我们极其丰富的当代文学。持守和专注就是爱文学!
张炜先生坦诚地回应道:这确实是爱的力量、纯粹的力量!他认为,一个写作者要有社会道德伦理层面的责任感。他谈到了写作的紧迫感,提到了惯性写作对作家的伤害,也表达了文学不是以数量来论而应以高度来看等一系列相关写作的持守和专注的问题。
紧接着,陈思和教授就张炜提出的文学的进步问题和创作的数量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展开了阐释。他谈到了人文精神与人类生命的相关性的问题,认为人文学科是人的生命的反映。他明确告知在场的听众:要寻回人类精神文明的初心,需要坚定!文学是永恒的!作为评论家,我要像爱护民族珍宝一样保护这批优秀持守的作家!张炜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所有在场的听众都沉浸在两位大师精彩且智慧的对答之中,回味无穷——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张炜先生和陈思和教授分别就学生提出的关于“本土文化与世界视野关系”、“时代与文学关系”、“俗文学与雅文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主持人朱静宇教授作总结性陈述:在两位先生的对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内心笃定、不求虚名,恪守对汉语言的敬重,保持精神上的坚守,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相信今天精彩的对谈一定令在场的所有人受益匪浅,对写作、对文学、对人生一定充满更多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