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现代中国的文学表达:话语与修辞”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综合楼1004报告厅成功举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1946年,前身为国立同济大学文学院,系上海首个文学院,今年正值同济大学人文学院70周年院庆,此次学术研讨会为院庆系列活动之一。
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主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教授、中文系主任张生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文汇报》、《文学报》、《社会科学报》、《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代表参与了研讨会。
会议分三场讨论,分别由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朱国华(华东师范大学)、赵勇(北京师范大学)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议题宏丰。赵顺宏(浙江财经大学)阐述的当代中国的神话叙事、翟业军(南京大学)从王安忆、毕飞宇小说出发讨论的近义词与想象世界的方法、王宏图(复旦大学)就格非江南三部曲辩析的古代传统在文学中的继承与新变、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以刘新慈和徐皓峰为例探讨的当代文学的思想表达、赵勇(北京师范大学)从赵树理和汪曾祺作品中的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问题考察现代文学的语音建构、张柠(北京师范大学)、讨论的当代文学“言文一致”问题、单世联(上海交通大学)讨论的建国后文学表达与政治的隐秘关联、姜涛(北京大学)从后期沈从文出发探讨的抒情话语的可能性、刘佳林(上海交通大学)分析的现代学院小说的互文性叙事策略、张治(厦门大学)所提出的新文学对“巴洛克”修辞路向的忽视与否定、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以萧军为例梳理的左翼知识分子话语与革命政党之间的关系、李国华从鲁迅的一句话详细解读的“遗忘的诗学”、胡国平讨论的章太炎的“中国叙述”,都围绕着现当代文学的叙事、修辞与表达展开,为现当代文学勾勒出了一条别样的文学表达路径,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开掘了丰富的研究入口。
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是多位学者涉及了汉语新诗的修辞与表达策略问题,这是以往现当代学术会议上不太容易见到的景象,比如陈彦(上海师范大学)梳理的冯至诗歌的语汇与意象运用、王晓渔(同济大学)讨论的从卞之琳诗歌探讨新诗的标点符号运用、茱萸(同济大学)详细梳理的新世纪十五年以来诗歌民刊的语境变迁与形态转向、汪云霞(上海交通大学)论述的穆旦爱情诗中的悖论修辞与现代性经验,其论述丰盈动人,游弋于符号、词汇、修辞与抒情之间,呈现出声情并茂的思想面目。
每场讨论后,张闳(同济大学)、王鸿生(同济大学)、张柠分别针对与会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评议。
这次研讨会研讨热烈,诸位专家学者对现代汉语文学在话语方式和修辞方式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讨。文学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文学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进而是话语形态和修辞方式问题。为此,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同仁将继续与国内同行一道,对这一领域的学术问题予以密切关注。文学表达与文学思考一直以来不仅是一个文学研究的问题,更是一个透视与升华当代生活的问题,也正因此,本次会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诸多网站、微博、微信纷纷转播了会议内容。
据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庆70周年系列活动在未来近一个月中将有多场重量级学术会议、学术演讲、文艺表演,尤其是5月15日院庆庆典,均值得期待,可登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官网、同济人文、同济中文、同济复兴古典书院等微信公众号了解相关信息。
(报道:李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