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古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庄子·渔父篇》曾记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相传杏坛为孔子讲学之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自古以为美谈。

  金秋时节,同济大学中文系开启以“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为主题的中文杏坛系列讲座,旨在通过这一平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在二十大的光辉引领下开启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的新征程。躬耕杏坛,德厚流光。

  同济中文杏坛于2022年十一月每周五下午在线上举行,连续五期,受众多达千余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刘日明院长做了开坛致辞,指出同济中文杏坛将有助于推动同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养提升有着切实的促进作用。

  同济中文杏坛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朱静宇教授主持。


 

 

 

 

11.4 叙事语义源流考

 

  首期杏坛主讲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谭帆教授。

  谭帆教授开场就点明了本场讲座所主要讨论的是叙事作为一个术语在中国古代的语义流变,并将通过语义流变的梳理进而来分析叙事中所出现的中西差异,以及由中西差异所引发的对于叙事认识的古今差异。

  谭教授首先介绍了20世纪以来中国小说理论引进的背景,指出20世纪以来“小说”与“novel”、“叙事”与“narrative”的对译对中国的小说研究影响最大。继而谭教授以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对“叙事”的阐释为例指出“叙事”与“narrative”对译所存在的冲击——西方的概念处于支配地位,使得叙事研究实际上是探讨西方的“narrative”观念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的运用,而不是以中国古典脉络为原点,这种对译的“霸权”实际上会损害术语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学术研究。

  接着,谭教授从传统“叙事”的多重内涵、文学“叙事”的多义性、小说史料中的“叙事”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四个层面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语义流变。在史学视角下,谭教授为我们理清了文学叙事评论的内涵如何在中文的语境中得以发展和扩充,阐明了文学叙事对中国小说“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和“章回体”四大文体产生的影响。    

  评讲人同济大学中文系刘强教授十分赞同谭帆教授从中国古代的叙事传统出发对叙事一词发展进行的考证,指出这体现了一种中国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他认为,谭教授的讲座内容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西文学概念的对比,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本位思想;通过谭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叙事”语义的漫长发展史上,古代的作家、小说家一直在努力使叙事形式“重文学”的层面从史学甚至经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真正获得一种自由、独立的身份和角色。


 

 

 

 

11.11 戏剧内外:中国话剧的接受研究

 

  第二期的中文杏坛主讲人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涉及到诸多角色的参与,如作家、编剧、导演、演员、观众、官方等等。如果说一部文学作品从在作家定稿发表之后就成就了它的生命,那么一部话剧则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然而,正如陈教授所言,话剧接受这一领域在我国学术研究上始终存在很大的空缺。陈教授在此次讲座中创造性地提出,话剧的接受既是审美的接受,又是文化的接受,其中包含了专家接受、大众接受和官方接受。这突破了以往将话剧接受圈定在文学的“审美接受”范畴的局限,极大拓展了话剧接受的研究空间,此外,陈教授指出,话剧接受的研究既要自下而上——从实践到理论,也要自上而下——即构建合适的理论框架从而高屋建瓴地俯瞰话剧接受这一学术领域。

  在陈教授的精彩讲座中,我们跟随其精心设计的PPT,欣赏了两段精彩的话剧演出片段,了解了诸多国内外话剧领域的先进理论知识,回顾了我们熟悉的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鲁迅的《狂人日记》等诸多经典话剧作品,徜徉在深刻的思想与精致的舞美所共同奏响的交响曲中。陈教授的此次讲座既使我们感受到了话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又引发了我们对于话剧接受领域的深刻思索。

  评讲人同济大学中文系的朱崇志教授,首先指出在陈教授的讲授中,让我们意识到了话剧的接受不仅有传统的文本式的接受,也有文化性的接受,如表演式的接受。也肯定了陈教授讲座视角的全面和分析的细致,由于研究接受更多从主观性角度出发,因此我们更应关注不同主体的接受,如官方接受、大众接受、专家接受等。朱崇志教授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提出了戏剧接受在常规接受范式外,还应有“融”的方式的接受,并举例指出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常常会把戏曲表演融入到影视表演中。


 

 

 

  

11.18 王蒙小说语言及其魅力

 

  第三期主讲人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郭宝亮教授。

作为王蒙研究专家,郭宝亮教授首先对王蒙小说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叙述语言中大量使用疑问句、压制型语言、拟威权话语、语言的并置现象、闲笔等。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集中于语言的并置现象。在真正进入讲座的主要内容前,郭教授介绍了研究的方法,主要受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影响,可以说,这为郭教授对王蒙小说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郭教授将王蒙小说中语言的并置现象分成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繁复式并置;二是悖反式并置;三是组合式并置;四是混合式并置,繁复式、悖反式、组合式并置有时候可以混用。并且在讲述的过程中辅以详细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加深了师生们对语言并置现象的了解。

再次,对于王蒙小说语言引起的争议,郭教授结合王蒙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语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具体分析小说的个别语言点后,郭老师对王蒙小说语言的总体风格进行了总结。

评讲人同济大学中文系张闳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评议。张闳教授从两方面肯定了郭教授研究王蒙小说语言的独特视角。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重艺术、历史,轻语言”下的研究空白点;二是郭教授为研究王蒙小说语言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论范式,从普通语言学和超语言学的角度,对王蒙小说中的疑问句和语言的并置现象进行分析,从标点符号、语气等角度深入透视王蒙小说。张闳教授还通过引用张志忠教授对王蒙先生的批判,指出在文学中作家的语言风格和用语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要结合历史时代语境综合分析。王蒙的语言风格始终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王蒙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复杂的语言姿态,有反抗、矛盾甚至是妥协。


 

 

 


11.25 《玛纳斯》史诗成就及当代传承保护新路径

 

  第四期中文杏坛主讲人是中国社科院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教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玛纳斯》史诗作为璀璨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做好整理、保护、传承的工作尤为重要。阿地里教授在开始正式内容之前,首先指出保护、传承《玛纳斯》史诗是贴合二十大提出的文化传承任务,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在不断激励推动这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的工作。

  接着,阿地里教授为各位听众介绍了《玛纳斯》史诗的产生、历史以及其流传发展简况。《玛纳斯》史诗不仅在我国柯尔克孜族生活地区广为流传,同时在吉尔吉斯斯坦妇孺皆知,充分说明了《玛纳斯》史诗的流传之广。因此,《玛纳斯》史诗承担着沟通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重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再次,阿地里教授指出,近年来《玛纳斯》史诗正在以不同的形式登上国际舞台,如以舞台化的歌剧形式和画作形式、景点雕塑形式呈现。并指出这正是在当代《玛纳斯》史诗不同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同时,阿地里教授在《玛纳斯》史诗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下的艺术家应深入挖掘神话史诗以及其他文化符号,并加以利用创造出不同形式的艺术产品,使古老的史诗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得以发展。接下来,阿地里教授从各个方面,如学术研究、教育传承等,指出《玛纳斯》史诗在当代传播的不同形式,并深切地希望各方人士可以承担起《玛纳斯》史诗传承与保护的任务。

  杏坛的互动环节,柯尔克孜族的听众图尔干发表了深情的感悟,感谢阿地里老师对《玛纳斯》史诗的当代传承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评讲人同济中文系朱静宇教授充分肯定了阿地里教授的讲座,认为他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玛纳斯》内涵深刻、内容丰富、非常专业的史诗讲座,他从习近平总书记对玛纳斯的高度评价,玛纳斯歌剧、雕塑等全方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就,包括具体到玛纳斯奇的介绍以及史诗的学术特质等方面都作了精彩的阐述。阿地里教授的讲座功底深厚、观点鲜明、视野开阔,整个讲座非常生动和形象,对于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将会有很大的助益。


 

 

 


11.25 让文学成为祝福

 

  最后一期中文杏坛由宁夏文联主席、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教授主讲。

  郭文斌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创作长篇小说的历程。他发现,文学可以给予人阳光,带人走出抑郁,而从提出“文学的祝福性”这一概念。

  接着,沿着“文学的祝福”这一思路,郭教授从具体的实例出发阐释了“文学带给人的心理祝福作用”,尤其提到了文学对人的正向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郭教授动情地回忆道,他在宁夏举办的文学夏令营,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孩童加以疗愈,深刻实践了文学与众不同的功能性。此外,他在复旦、北师大等各高校的课程,很好地传播了文学的教化作用。如此种种,均为推动建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郭教授从创作实践和文学活动实践入手,提出文学应当带给人积极的精神力量和幸福感。郭教授指出,我们应当在阅读中,逐渐感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感受文学核心的人文精神。同时,在社会层面,文学的真善美可以引导全民阅读,从而充分发挥文学的祝福性功能。

  总之,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带领线上的各位老师同学进入了感人至深的文学世界,感受文学给予人的积极力量。

评讲人同济大学中文系张永胜教授表示:郭教授非常富有人文的情怀,作为一名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身体力行自己的文学观,通过文学向个人社会传达祝福和积极的力量。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作家。


 

 

 

 

 

  在本场讲座行将结束之际,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昌从学者交流、学生受益、学术提升三个层面为中文杏坛进行总结致辞。李书记对受邀开讲的全部嘉宾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对组织和参与系列活动的各位师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同济中文将杏坛这个品牌越做越好,祝愿同济中文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之火,不断散发人文闪耀光辉。

  “春回古桧花开杏,道咏元和天地通。”以“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为主题的同济中文杏坛暂时落下了帷幕,让我们期待来年~~~

 

(文、图;朱静宇、林莹、周曼婷、马晴萱、夏鑫宇)

 

 

 

 

 

 

 

 

 

 

 

 

 

上一篇:构建中国特色文化元宇宙话语体系——全国首届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和文化元宇宙专委会成立大会顺利举办

下一篇:重磅 | 全国首届文化元宇宙高峰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成立大会会议议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