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晚,同济大学“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二十讲暨同济高等讲堂第30讲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特别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作为主讲人,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张屏瑾教授主持,全校各院系共计一百五十余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朱国华教授聚焦中国的文艺学生产过程,对中国文艺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梳理与分析。朱国华教授指出,清末至建国以前,高等教育系统尚未完善,文艺学学科体制尚未健全,使课程成为了文艺学的主要存在形式。课程如京师大学堂“文学研究法”、教材如梅光迪《文学概论讲义》等,种类繁复,在吸收中西方资源上各有侧重:既有中国古代文论,又有西方文学观念,也有马克思主义文论。但总体来看,文艺学教程的学术质量和教学实践参差不齐:文学概论被普遍理解为对文学基础知识的介绍,有时只是对文学常识的普及,并不借助于某种学科进行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探讨,也并没有形成一个以文学概论教学研究为己任的,具有相对同一性的智识共同体。
建国后,文学概论迅速成为具有优势地位的文艺学学科。朱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文艺学学科此阶段的建构过程:首先,通过诸多涉及文艺观念的思想批判,对当时高校内的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教育,将文学观念与政治需要相结合,实现“破旧”;其次,通过聘请苏联专家讲授课程,举办研究生班进行系统培训,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培养文艺理论师资力量,实现“立新”;其三,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工作条例,设置集教学、科研、党务和行政管理于一身的高校最基层的机构——文艺学教研室,将文艺学加以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南北两大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组。尽管其成果受到广泛好评,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知识面仍不够宽阔。
最后,朱教授将目光投向当代,在新时期,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深刻改变了中国文艺学学者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文艺学教材逐渐更名为文学理论。朱教授强调,此时教材已经不是学科关键,文艺学学科化最关键因素是学位制度的实施。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教研室的作用大大实体化。此外,文艺学的学会、杂志也日益兴起,在历经四十年的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中,文艺学获得了其存在正当性的不断确认。朱教授同时指出,当代文艺学摆脱了工具效用,也容易陷入到茫然失措的漂浮状态。古代文论资源博物馆化,现代文论缺乏学理深度,西方的成功则较难复制,中国文艺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着合法性危机。但反思文艺学的建制,不代表要求取消文艺学的存在,文艺学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对理解文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提供给人们提高理性认识能力的独特途径。朱教授表示自己坚持批判性反思立场,寄希望于青年学子解答文艺学的未来该如何前进。
朱国华教授的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启人深思,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有同学结合当代学科研究趋势,问朱教授如何看待“追逐研究热点问题”与“文艺学的当代价值在何处?”,朱教授一一解答,鼓励同学突破人为划分的学科界限,寻找自己的研究出发点。现场同学表示,通过朱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认识了文艺学学科,尤其是中国文艺学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文艺学在当代社会的建设有了更多兴趣和期待。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