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资本形态的哲学反思
5月14日下午,“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25期,暨同济大学(校级)高等讲堂第89讲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9年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哲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夏莹教授,就《当代新资本形态的哲学反思》这一主题进行学术演讲,同时还邀请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谷继明教授,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余明锋副教授等嘉宾出席讲座。讲座由刘日明教授主持,来自我校350余名师生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参与了讲座。

讲座伊始,夏莹教授首先围绕着三个问题对当代的新资本形态展开了概述性理解和探讨。第一个问题关涉到新资本形态和资本金融化的本质界定。她首先从当代的切近现象开始,通过对资本作了“新”“旧”两种形态的区分,并且认为数字资本这种资本新形态并未改变资本的本质属性。为此,夏教授重新回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核心与本质的分析,对资本逻辑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进而迂回至货币对“资本”形成的本质性规定上,通过谈及资本流转过程中从简单商品流转到资本增值的两个环节,强调了金融化作为资本之本质的直接呈现,是内嵌在资本逻辑中的必然过程和趋势。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夏莹教授在回顾了马克思对资本形态的经典规定和分类后,进一步深入到对金融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区分的探讨中,借由发掘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的文本中对虚拟资本的形态的概念性表述,从而追溯到19世纪的金融资本化之踪迹的预先显影及其作为资本本质的自我延伸,完成了对第一个问题的回溯性证成。在此基础上,夏教授将资本金融化的基础逻辑阐发为“资本一般”的哲学表达,结合现实中的具体生活实例对此展开剖析性阐述,并借由一种神学转喻,将资本对象化为实体物的过程描述为作为神的思维概念肉身化为现实性存在的神迹的自我表征,从而揭示“资本一般”乃是一种特殊现实形式。由此,夏教授进入到第三个问题,即作为今天的诸新资本形态之一而被探讨的数字资本主义。她就“资本一般”与“一般数据”的问题域辨析与涵义比对,与蓝江教授展开了立论上的隔空对话与交锋。夏教授通过抛出对数字资本的三种质疑,指出数字资本只是金融化的“资本一般”的现实形式,而非一种绝然的创新。紧接着,夏教授从多方面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中资本逻辑的内在变迁,以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概念拆解和自我取消;在批判数字资本的同时,从实体生产凋敝、技术封建主义与可能性的未来等方面,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当下”与“未来”作了极具穿透性的洞析与凝望。夏教授强调,对于金融化资本的泡沫性回缩以及当下面临的危机时刻,在今天仍要保持清醒和警惕。同时,在与资本的漫长博弈过程中,对于克服乃至超越资本逻辑的可能性的未来,也需要打开一种开放性的畅想。最后,夏教授指出,通过将资本的欲望机制下降为使用而不占有,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是达到消解资本逻辑的有效手段之一。

讲座最后,刘日明教授对以上内容作了充分总结,对夏教授关于资本金融化及资本一般的深入浅出的论述表示高度赞扬,并对讲座中涉及的对于资本的当代现实问题及其未来设想的结论和表述作出了肯定性的回应。在互动问答环节,同学提出的资本的需求体系与欲望逻辑之间涉及的公平正义的张力,如何避免产品设计的符号价值为资本逻辑所褫夺和占用等问题,夏教授对此进行了热情回应和耐心解答。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妙趣横生,座无虚席,令在场同学们受益匪浅。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