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7日晚,同济高等讲堂第97讲(校级)在同济大学沪西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际音乐学会东亚协会主席、亚洲音乐学理事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际英文音乐期刊《亚洲音乐学》主编、Nature(《自然》)子刊《社科与人文通讯》副编审、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手册:中国和海外华人音乐》与欧洲兰培德(Peter Lang) 出版公司丛书《亚洲的音乐与社会》主编喻辉教授,就《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哲学观念中音乐与数学的关系及其现代阐释》这一主题进行学术演讲。讲座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所长王菡薇教授主持,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解学芳教授、博士生导师臧志彭教授等来自我校的260余名师生线下参与了讲座。

喻辉教授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音乐所具有的多种维度,引起了同学们对于与音乐相关研究的关注。他提到,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与休止表达情感、思想或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音乐不仅具有声波、频率和泛音等物理数学维度,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社会功能,例如表达情感、建构身份和促进群体认同。为使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多样性与表现形式,喻辉教授特别播放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视频,包括西方古典交响乐《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勋伯格的理性音乐作品《月光下的彼埃罗》、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的名曲《流水》以及京剧经典唱段《贵妃醉酒》等作品。通过现场聆听和比较,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不同音乐体系、风格和表现方式之间的显著差异。

接着,喻辉教授深入探讨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律与中国先秦三分损益律这两种乐律体系的共同特点与差异。毕达哥拉斯律通过整数比例描述声音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天体和谐”理论,认为音乐与宇宙秩序之间存在深刻的数学联系。相应地,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律亦强调音乐与宇宙和谐的统一性,体现于与历法、气象及政治秩序的紧密关联,尤其表现在“黄钟还元”问题的哲学思考与解决。同时,喻辉教授也特别和我们讨论了“毕达哥拉斯音差”这一核心议题,指出在纯五度连续叠加的过程中产生的音差,既是音乐实践中的困扰,也是哲学意义上的挑战。这种“不完全闭合”的数理现象,引发了东西方哲学对统一性与多样性、自然性与理性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喻辉教授表明,中西方在面对音律问题时都体现了人类追求理性化与系统化的共同倾向,但与此同时,这种追求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自然纯净音程的牺牲,以及个性与多样性的丧失。他提到,这种现象在马克斯·韦伯的“铁笼”隐喻中得到进一步的社会学阐释,反映出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理性化悖论。喻辉教授强调,理解这些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的交织互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也为当代人文思考与文化对话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讲座的最后,喻辉教授与在座师生开展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互动问答。在回应“研究十二平均律的目的和意义”时,他指出,研究十二平均律在于“发现它的问题”,即它促使我们思考“人类和控制我们的非理性(或机械)之间的关系”。他提到,我们的耳朵“其实不熟悉十二平均律”,使用它“牺牲了我们的自然听觉”。喻辉教授将此问题与AI时代下“人的意义在哪”相联系,并引述梁漱溟的观点,强调东方文化对“人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的重视,认为这为思考十二平均律乃至AI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参照。

针对另一位同学关于“音乐与绘画同步打破原有规则(如勋伯格音乐与非具象绘画)的现象”的提问,喻辉教授认为这与哲学观念相关,特别是阿多诺对勋伯格的解读。他解释道,勋伯格将十二平均律推到了更理性化的地步,整个音乐都经过精密计算,这本身即是对传统调性音乐理性化的一种“反叛”。然而,这种极端的理性化也凸显了矛盾:“音乐从本质上说是非理性的东西”,而过度理性化“损失了它的人性,它的自然性”。喻辉教授强调,这最终引向了对“人的意义”的追问,尤其在AI可以创作音乐的时代,我们更需思考人和AI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平衡。
本次讲座主持人王菡薇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向喻辉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了感谢,并做了点评。本次讲座内容详实,生动有趣,受到在座全体师生的广泛好评,令全体师生受益匪浅,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
(撰稿人:戴雨田 曾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