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业分类 - 全部 - 正文
姓名 出生年月
职称 邮箱
研究方向 职位

姓名:

林子淳

性别:


出生年月:


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


职称:

兼职教授


个人简介:

林子淳(Jason LAM Tsz Shun),香港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部主任兼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学荣誉工程学士(B.Eng. (Hon))及神(道)学硕士(M.Div.)、中国神学研究院基督教研究文凭(Dip.C.S.)、纽约神学教育中心圣经研究硕士(M.B.S.)、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Ph.D.)。

研究领域(方向):

神学及哲学诠释学、现代神学、基督教思想史、神学处境化问题。

主要论文:

1. 〈圣经作为神学研究文本的问题意识──论汉语神学与普世基督教传统的承传与交流问题〉。将收于李秋零、杨熙楠编。《当代学术与汉语神学》卷三。

2. 〈圣经研究与作为意识形态的信仰〉。载《中神期刊》44 (2007): 55-72。

3. “A Non-exclusive Scriptural Reasoning on Christian Wisdom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The Journal of Scriptural Reasoning 7:1 (2008).

4. 〈汉语神学在公共领域中的论述进路──对哈贝马斯思想的一种反思性挪用〉。将刊于张庆熊、林子淳编。《哈贝马斯与汉语神学》香港:道风,2007。页325-348。

5. “R?flexion sur l’histoire de la sino-th?ologie et des ?tudes chr?tiennes en langue chinoise”. Co-authored with LI Qiuling. Francois Barriquand trans. Transversalit?s 103 (2007): 113-127.

6. 〈利科:神圣见证的反思哲学〉。载庆豹编。《诠释学与汉语神学》(后尼采系列.卷二)。香港:道风书社,2007。页135-180。

7. 〈对《时间与叙事》的神学反思──圣经诠释、神学建构和信仰传统的关系〉,载《山道》19 (2007): 121-142。

8. 〈保罗.利科的互文性圣经神学蓝图〉。载《神学与生活》30 (2007) : 107-123。

9. 〈海德格对上帝的寻索──从存在到最后的上帝〉。载《现象学与人文科学》3 (2006): 303-321;增修版〈后期海德格尔的神圣探索路径──从存在到最后的上帝〉将刊于《哲学门》15 (2006): 201-219。

10. 〈甚么叫神学?从海德格尔的两种定义说起〉。载《基督教文化研究学刊》15 (2006): 58-80。

11. 〈蒂利希有必要采纳嗣子论吗?〉。载《蒂利希与汉语神学》陈家富编。香港:道风书社,2006。页77-95。

12. 〈另一种公共神学?评亨顿的《基督、护理及历史》〉。《道风》24 (2006): 281-191。

13. “A Typological Consideration of Sino-Theology”. Quest 4 (11/2005): 93-109.

14. 〈迈向一个基督中心论式实践性经文阅读〉。《山道》16 (2005): 101-125。

15. 〈汉语基督教神学的类型学思考〉。将刊于《道风》23 (2005): 165-184。

16. 〈圣经诠释与生命转化:一个李克尔式的解读〉。《山道》15 (2005): 25-44。

17. “A Translated Adoption of Translation and Adoption”. Ching Feng 5 (2004): 135-143.

18. “Toward a Theological Hermeneutic of Testimony: Paul Ricoeur on Witness to the Kerygma”. Jian Dao 22 (2004): 99-135.

19. “The Emergence of Scholars Studying Christianity in Mainland China”. Religion, State, and Society 32 (2004): 177-186.

20. 〈汉语基督教神学的语言形式箩筐〉。《道风》17 (2002):229-257。

21. 〈巴特:启示实证论者?──从潘霍华看巴特的启示观〉。载《巴特与汉语神学》。邓绍光、赖品超编。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页241-260。

编著(译著):

《哈贝马斯与汉语神学》(与张庆熊合编)。香港:道风,2007。

《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香港:道风,2006。

上一篇:曾毅

下一篇:林安梧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