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心理学系 - 正文

同济大学是在上海四所985高校中,最后一所建立心理学系的大学。同济大学心理学系的建立,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在社会需求上: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压力的陡增,现代人的心灵难以平静、安宁,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深度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民素质,而这迫切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和干预。因此,心理学科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有重大应用价值。心理、精神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社会文化和人文关怀,因此在同济大学建立和发展针对社会迫切需求的心理学学科有极重要的社会意义。2.在学科发展布局上,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是21世纪两大前沿学科,也是《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优先重点发展的学科,而心理学是这两大学科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和突破,离不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另外,同济大学文科在学科链中缺失了心理学一环,增设心理学学科可以完善同济人文学科结构,并形成完整的文科学科链和学科群,对同济文科的学科建设产生积极影响。3.在学生培养上,既有助于同济大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又可以直接服务于广大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敏感地觉得“哲学在心理治疗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因此邀请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赵旭东教授,在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哲学心理学”方向上招收培养博士生。孙周兴教授又力排众议,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内新建了心理学系。孙周兴用三句话强调了他在人文学院建立心理治疗学科的意图:第一,哲学让人不陷入绝境,哲学史上没有一个自杀的哲学家;第二,哲学让人厘清思路;第三,哲学让人好好说话。这三句话,本质上都是心理学的问题。心理治疗,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治疗。

2016年5月14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正式成立,同济大学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副校长江波教授,人文学院理事会成员唐春山、刘创、黄松、聂圣哲、雷星晖、杨熙楠、陆峰、黄昌勇、韩再芬、张松、叶隽,人文学院教授孙周兴、刘日明、万书元、陈家琪、朱崇志等出席了揭牌仪式。赵旭东教授任首届系主任(2016-2018)。现任系主任为徐献军教授。

心理学系建立后,迅速整合同济大学校内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相继从校外引进教授1名、副教授3名,并聘请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法国狄德罗大学Christian Hoffmann教授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精神病专科医院Thomas Fuchs教授为兼职教授,使同济大学的心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心理学系在哲学一级学科下有3个博士培养方向(实存哲学与精神分析、文化心理与心身修养、心理与认知科学),共有6名博导(赵旭东、周晓林、于雪梅、胡耿丹、徐献军、居飞),并且自2019年开始可以进行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招生(认知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与精神分析、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2021年年11月,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转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分为两个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精神分析与哲学咨询。

学科的特色在于:研究方法的特色——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交叉;社会服务的特色——开创以哲学与心理学人文传统为主导范式的哲学心理咨询(系统治疗、精神分析、此在分析等),将哲学思维打造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一个新思维范式。学科将依靠同济大学的悠久历史传统,尤其是以欧陆背景为主的人文底蕴,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心理学研究与教育;依靠同济大学强大的基础医学、工科与实验背景,发展心理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依靠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校医院、同济大学东方医院等医疗服务结构,形成人文艺术传统与现代心理学及医学的整合模式,打造创新学科点。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