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十六讲暨同济高等讲堂第58讲于线上顺利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为同济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承办,讲座受到了人文学院的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李建昌专门出席并聆听了本场讲座。
在此次讲座中,刘勇教授为广大师生展示了在当代中国研读鲁迅作品的方法,并且围绕着鲁迅作品的总体价值、经典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独到的探讨,回答了当下需要阅读鲁迅的根本原因。
讲座伊始,刘勇教授首先抛出了“鲁迅不是‘新青年’”这个极富挑战性的论断,引发了线上听众的高度关注。刘勇教授引用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的观点,强调要把鲁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研究鲁迅的精髓所在。他结合鲁迅的两部作品《孔乙己》和《药》,具体探讨了鲁迅为什么不是“新青年”。
刘勇教授指出,阅读鲁迅需要足够的人生阅历。他以列夫.托尔斯泰、艾丽丝.门罗等重要作家作品为例,阐明了如下观点:文学经典就是那些就算大众不读而还是经典的作品——鲁迅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其经典性。
紧接着,刘勇教授结合鲁迅的《藤野先生》《伤逝》《离婚》等作品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解析鲁迅作品背后的作家人格特质与生命体验。并进一步指出,鲁迅绝大多数作品的结局都是死亡,展现了向死而生的写作思考。现代作家中,萧红与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考极为相通。而在当代作家中,余华的写作则在死亡意识上承续了鲁迅的精神。期间,刘勇教授还穿插式地回顾了他与莫言、余华、苏童等著名作家的交游经历,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刘勇教授又结合《阿Q正传》这部作品来具体讨论为什么鲁迅是绕不过去的。他指出,阿Q没有名字这一细节表现出鲁迅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深刻理解,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一无所有的人,而阿Q性格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存在具有某种合理性,揭示了一种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
最后,刘勇教授借学者周有光的一句话作结——“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要从世界看中国。”西方国家对于其民族或国家中伟大作家的尊重和关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今天应该更关注鲁迅,继续思考他在百年之前提出的那些问题和思考,而不是遗忘它们,更不应该把一个会思考的文学家尘封在历史中。对鲁迅,我们既要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又要怀有一颗平常心;我们不希望鲁迅离去,又希望他离去。
讲座的最后,主持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静宇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高度评价,认为刘教授讲座准备精心、内容丰富,讲座生动有内涵,分别从整体的角度、经典的角度、独特阐释的角度,多维度阐释了今天阅读鲁迅的意义,鼓励同学们多多阅读鲁迅,发扬鲁迅精神,让鲁迅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