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4月21日,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第十八讲暨同济高等讲堂第七十五讲、艺术与文化产业大讲堂第三十七期于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小礼堂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马工程《中国美术史》首席专家和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论”评议组专家尹吉男教授,以《物的实在性:美术史的另一种视角》为题作学术演讲,讲座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王菡薇教授主持。来自我校各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了讲座。


 尹吉男教授在《知识生成的图像史》一书中将他过去的考古训练与书画鉴定的经验和反思转化为一种立足“实物”展开图像史研究的研究立场和工作方法。“实物”不仅仅意味着物质存在,还意味着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历史关系。

 在讲座中尹教授梳理了美术史的脉络,讨论了他持续性思考的两个起点——考古学与鉴定学,也就是在《知识生成的图像史》一书绪论中所提到的两个“物”的现场——“出土之物”和“传世之物”。他分享了过去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工作经历及研究思想启发,通过“物”的现场引发具体作品的“实物”如何“文本化”,如何与其他历史文本互动的思考。

     所谓“知识生成”的方法与尹教授的考古学、书画鉴定学的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相关。从艺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以“实物”为中心汇聚历史文本,发展出了一套建立在“实物”基础之上的艺术史的书写方式。

 尹教授进一步通过讨论对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延伸到中国文人画历史主线的形成问题,也是中国绘画史的关键问题。“实物”被充分地历史化后又转化为观念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本化的“知识”类型。审视这个过程,便会注意到这些“知识”是如何构成了新的历史书写的“前景”。后世文化为前人知识和图像的选择作用,往往大于所谓前人对后世文化的影响,而每一个时代的研究者都会习惯并接收来自前人文化模式与叙述方式的影响。

随后,尹吉男教授与现场师生开展热烈学术探讨,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历史图像与各时代文本之间的联系关系、“实物”本身在历史研究之中的能动性、如何筛选以及吸收前人之“知识”体系以建立自我的“知识”体系等相关问题。

王菡薇教授最后为整场演讲做结语,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尹教授的讲座分享,对知识及其生成保持警醒且反思的态度,并宣布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蔡依璇、王奕涵)

 

上一篇:讲座回顾丨“元艺术学”与“元艺术”——艺术创造与艺术研究中的自我指涉

下一篇:“学长学姐当面聊”——2023毕业季院友返校交流活动

关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